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杨家埠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

潍坊杨家埠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画,其中不乏传承几代的木版年画“世家”。杨家埠百年老字号“和兴永年画店”第十三代传承人、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杨乃东便是其中之一。

在被木版年画包围的杨家埠村,杨乃东家的木版年画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远近闻名。是杨乃东家的木版年画有独特魅力还是来源于传承的技艺底蕴?

杨乃东,1962年出生于山东潍坊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山东省手工艺制作大师、杨家埠和兴永画店十三代传人、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杨乃东雕刻的木版技艺精湛,画意随时随俗,构图严谨饱满,刻版线条柔和流畅,印画光彩夺目,被誉为杨家埠年画集“画、刻、印、裱”于一身的“全能民间艺人”,先后创作、刻制木版年画600余套3000多块。其代表作品《二十四孝》、《三国故事》、《红楼梦》、《百花献寿》、《柳毅传书》等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

杨乃东:我十二三岁时,便跟着父亲学习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当时我父亲被称作“杨家埠年画第一人”。学习木版年画技艺,最初是因为好奇,后来是看父亲太劳累,想为父亲分担一下。当时杨家埠做年画的很多,但刻版的却很少,我们家的刻版技艺是历代传承的。由于当时年画的季节性较强,每年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画,但是刻版大多数都是用我们家刻的版,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

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货点胭……在杨乃东的工作室里,一张张年画在杨乃东的手里被赋予新的生命。做年画40多年以来,杨乃东对于刻版印画已熟练于心,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潮流观念的改变,现在的木版年画又是怎样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保持着坚固的地位呢?

杨乃东:以前,我父亲杨明智是杨家埠年画社社长,从小我就知道我有传承木版年画技艺的义务。但光传承杨家埠木版年画还不行,必须要进行创新和发展。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年画只在中国农历新年时张贴,样式也大多都是灶王爷、门神等。但近年来,时代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会根据新时代特征,创作不同风格的年画,像今年建党一百周年我也制作了相关的年画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年画。除了内容上的变化,制作年画时用的纸张我们也进行了创新,老一辈人使用的是简单纸张,不易保存。现在我们全部采用宣纸,它不易破碎,方便人们收藏和使用。

除了内容上的创新,年画的呈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以前的木版年画季节性强,只在冬天临近春节前才会使用,使年画的传播与发展成了巨大问题,年画的范围也只是小幅度使用。如何让年画走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知道杨家埠木版年画,成了杨乃东近年来的首要任务。

杨乃东:现在我除了在工作室进行刻版外,还会根据政府的安排到国外去进行文化交流,之前我在埃及、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表演时,外国人对我们的木版年画非常感兴趣,极受欢迎。当然,我现在的年画作品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二十四孝》、《三国故事》、《红楼梦》年画选集、孔子像挂画等这些作品,都是我深刻研究后的作品。他们不像以前的年画只能贴在墙和门上,现在更可以被当做收藏品、礼品,或着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做艺术品。

现在潍坊杨家埠年画全国闻名,不少游客特意赶来购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杨乃东刻版手艺的传承是否会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杨乃东:现在我儿子、儿媳都在和我一起做年画,虽说不是专职,但手艺却一点也没落下。现在年画的创作题材来自于人们的期盼,不同时期会有不用题材的年画创作出来。像我儿媳妇杨静,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制作了帆布包、抱枕、油纸伞、围裙等一系列年画衍生产品,得到顾客一众好评。

对于后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杨乃东一点也不担心。除了儿子和儿媳,慕名而来学习年画制作的更是数不尽数。作为木版年画传承人的杨乃东,也有自己的想法。

杨乃东:作为传承人,我一直坚定地保留传统技艺,是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现在,每学期各个大学都会有学生过来学习年画制作,至今已有二三十批。过来拜师学艺的也很多,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最终能否坚持下去,但我希望他们可以坚持。而且现在政府以及省市文旅局对杨家埠木版年画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现在年轻的传承人也很多,市级传承人现在10个左右,所以年画未来的发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也希望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传统技艺当中来。

从古老年月中穿越而来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不断赋予的新时代意义中,给了我们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