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杨堂村年画艺人张继贤展示戏曲年画《水漫金山》线版

菏泽旧称曹州,曾有悠久的木版年画制作历史,其生产地分布于所辖的各个县市及旧属曹州府的邻近县区。在20世纪80年代,朱铭著文《曹州年画》应为曹州木版年画名称最早的由来,后中国美院教授王超曾沿用曹州木版年画概念,再至今日菏泽市博物馆为保护主体申报的“曹州木版年画”非遗项目亦将出炉。但在学术界及政府文化部门,曹州木版年画的范畴、所辖区域及其主要作品仍有陌生之处。

基于此,笔者将根据自己考察、文献梳理、图片考证、口述采访等资料的汇集,针对每一具体县域书文《我所了解的……木版年画》,文中内容仅限个人理解与研究,因田野考察及资料搜集的困难,尚有诸多画店或作坊未能纳入,望有志者可依次为引延续研究。

——作者手记

在历史上,郓城县的木版年画曾有过较为广泛的制作区,其画店与作坊林立,可以说是目前考察可见曹州木版年画堂号与店铺最多的一处县域。不过在以往的文献记载与学术研究中,对此地的探究相对较少,多为论文或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其全貌较难呈现。笔者自2017年10月第一次展开曹州木版年画寻访时,便带着“源盛永画店身在何处?”的问题,有文献称其位于郓城县的杨寺村,所以关于郓城木版年画的考察就此展开。针对几年来所搜集文献、图像、考察、口述等资料的汇集,可以简单谈一谈我所了解的郓城木版年画。

一、源起与发展

关于郓城木版年画的起源问题,著名学者朱铭在《曹州年画》一文中曾言:“据闻郓城的木版年画始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从山西往山东一带移民时,一些年画艺人也随之来到郓城。当时大都是不完整的印刷技术,主要是灶神、天官财神和门神等年画。1822年(清道光二年)左右,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传入此地,当时影响很大……清末郓城唐塔附近就有一家画坊,郓城附近的画廊、铺子都出售其画。后经兵乱和黄河横溢,画坊也就荡然无存,艺人们都分散到乡下了。新中国成立前,在商樊庄、红船、水堡、杨寺等地还活跃着几个画坊,很受群众欢迎。”

郓城县戴垓村印制的戏曲年画《黄桑店》

虽然现在可见的实物资料中,很难见到所谓明代山西移民年画艺人制作的年画作品,但大量晚清、民国时期成熟而具地方特色的实物遗存还是可以看到明晰的发展历程,即萌芽期因无实物可见,具体年代难断,兴盛期则为清末民初。另据《郓城县志》载:“民国初期县城杂货店增至17家。其中恒盛和资本达万元以上,经营糕点、糖茶、煤油、火柴、香箔、纸码、烟酒等200余种杂货……是郓城县杂货行业最大的商号。”这其中提到的纸码即木版年画的一类,可以看到民国初的郓城年画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售卖路径,而不仅限于作坊式的零散售卖。

新中国成立前后,因时局变动,木版年画生产与销售的网络出现变化,主要制作与销售倾向乡村,一些书本子、扇面画等木版画品类开始减少,以戴垓村为主的纸扎罩方画生产逐渐兴盛。总体看,开始出现兴盛期后的渐衰期。

20世纪中期以来,因文化与政治运动的影响,年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态被认为具有封建迷信的属性,诸多年画画店与作坊被禁止印画,郓城县人民委员会在1964年11月1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天马、灶马等迷信印刷品及木版年画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及:“严格禁止和取缔生产队、社员个人、合作店、组和个人商贩印制和贩卖天马、灶马、门神、财神等迷信印刷品(包括手工绘画的家堂、判子及各种神像等)。”诸多艺人将老画版、画样铲平或烧毁,极少数胆大者将一些重要版样藏于屋顶或地窖,从而为之后的复苏保留了火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广大民众年节期间对门神、灶神、财神等民俗信仰的追求,一些农村作坊重新利用之前所藏画版印制年画作品,使当地的年画生产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此时的画样经过上世纪中期的集中改造或处理,已流传甚少,如灶神图像仅留有四五种,门神更是极为少见。同时,表现戏曲人物、世俗生活、吉祥图案的书本子、扇面画则逐渐消失。

郓城县戴垓村印制的《狮子滚绣球》罩方画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及当地生活方式的改变,木版年画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开始弱化,尤其在机器印刷年画介入市场后,其价格低廉、印刷效率高等优势逐渐替代了手工木版年画的制作。时至今日,仍在维持手工制作的郓城年画艺人少之又少。

二、画店主要分布

郓城木版年画的分布具有“大聚集、小散布”的特征,从目前可见的资料及考察情况看,水堡、杨寺、杨堂、黄安一带形成了郓城县西部最重要的年画生产区域,且艺人收徒较多,其他村落的一些作坊也多与这一区域有所关联。其中水堡以水浒纸牌为主,兼有灶神、财神等印刷,本村薛姓为制作大户,同时亦有书本子生产,内页多为纸牌图像。水堡虽不以门神、灶神等年画生产为主,但其本村艺人雕版技艺卓越,对附近年画刻版技术的发展影响极大。杨寺、杨堂、樊庄、赵庄等地则一脉相承,其传承人张继贤(杨堂)、薛传仁(樊庄)、赵修德(赵庄)均为师兄弟关系,师从杨寺艺人张存福。三地年画制作品种全面,包括门神、灶神、财神、书本子、扇面画、中堂神像、水浒纸牌、龙凤贴、罩方画等,且樊庄的神像画印制传承至今,民间仍有较大需求。

另外,郓城西部还有北梁垓张氏一族画、印、扎、塑四艺皆能。据传,印有“郓城·永盛和”堂号的《盗九龙杯》《战马超》和《伐子都》等戏曲人物扇面,即由张家所存,原画店址传为侯营(待考)。其他如宋庄、丁楼、程楼、大王庄、劳豆营等村庄亦有年画生产。

除县城西部的画店广泛分布外,东部则聚集在大人村附近,尤以该村恒晟码子店最为知名。恒晟马子店为曾氏开设,至今仍有活态生产与传承,但制作品类仅余灶神一种,民国时期曾氏曾设两画店,除恒晟马子店外还有义兴成店。曾氏主要以神祇信仰类年画生产为主,有门神、灶神、财神等,本村江氏亦有生产,且有活态生产。另曾见印有“大人长玉号”堂号名书本子戏曲人物年画,但未寻见传承人,可见该村历史也是有书本子生产的。此外,大人村附近的魏垓亦曾有年画生产,但今已停印。而大人村东部的黄垓村(旧为郓城县管辖,今属嘉祥县)则有鲁西南知名的太和永画店,与大人村形成了郓城县西部重要的年画生产区。

相比于东西部地区的繁盛生产景象,南北部则画店分布相对较少,南部以戴垓村罩方画生产为主,该村戴氏年画生产历史较早,且在门神、灶神生产之外,其独具特色的套版印刷罩方画生产在鲁西南名气甚大,销售范围涵盖菏泽全境、济宁西部县域及河南商丘一带。其主要传承人戴长标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刻印水准很高。而北部地区则可见图像与资料较少,宋庄、侯集、肖皮口、良友口为笔者可知的主要生产地,但由于对北部地区的田野考察有所匮乏,是否有其他生产地,且“源盛永”“永盛和”“源昌永”“太永店”“永祥号”等画店是否为郓城北部地区生产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最后,现仍从事木版年画刻印的艺人中,工作于郓城县马寨火车站的张宪国为中生代技艺最为精湛者,其专注于曹州木版年画传统图像的梳理复刻,已成熟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作品已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在郓城县乃至菏泽市的木版年画传承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郓城永盛和画店印制的扇面戏曲年画《盗九龙杯》

可以看到,相对菏泽其他县域,郓城县年画生产历史悠久且画店众多,其生产类别基本涵盖了曹州木版年画的所有大类,并且水浒纸牌、罩方画等生产均水平较高,显示出成熟的刻印技巧与完整的师徒传承谱系。本文所提画店或作坊信息仅为个人考察所得,可为一点文化的引子,其后的研究仍然需要在这些文化信息的指引下更为深入且立体地呈现。同时,这些信息与历史也将是县域非遗保护工作中可供参考的资料,今列举至此,望于个人及政府均有所用、有所思。(张宗建)

【来源:菏泽日报】